虽冠以兼并重组之名,但整个过程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进的,把市场机制完全排除在外。
另一项数据也表现出同样的特点。但同时,政府在央行的存款依然处于高位。
各种迹象表明,政府并不打算扩大2009年的预算赤字规模,因此,加强税收征管,全力保证财政收入保八目标,成为财政部门的优先选择。据悉,下半年仅国税总局稽查局的任务指标就从700亿元提高到1000亿元,而其去年全年征缴补税不过1200多亿元。这种宽打窄用,以高税率来弥补低征管率的做法,正是根据时代情况作出的决定。增支减税两大手段,一方面扩张政府投资直接拉动经济,另一方面减免税费鼓励社会投资和消费,看似起双管齐下之效,但不幸的是,这两方面本身就存在矛盾:减免政府税费减少财政收入,扩张政府投资又需增加收入。很多问题是企业本来就存在的,只不过税务局管理得比以前严格了。
有专家研究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税收增长并非线性相关。加强征管由来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核心措施为扩张政府投资、减免政府税费,中央财政发行赤字7500亿元,公共投资增加4875亿元,中央代理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供地方政府配套投向中央4万亿投资项目。一种是机构能力强的国家,对公用事业的管理一般采取限价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可明确独立法规制定者的职责范围,又可明确机构在制约武断行为中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激励公用事业有效运营并鼓励创新,另一方面又把大量处理权限交给了法规制定者。
改革开始时的放权让利,并未触及国有部门,而是在国有部门的旁边生长出一个非国有部门。中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之中,一方面,政府的行政控制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政府的法治化能力又很弱,从政治方面来讲,国家还没有真正确立起坚持它所制定的法规条例的政治意愿,从机构方面来看,国家还没有具备独立的公正的司法体系,使判决得以实施。然而,公用事业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效果不好,大部分融得的资金不是投向主营业务,而是投向了非公用事业。需要指出的是,经济理论及其背后的社会哲学观念的变化,既是社会经济结构及其经营方式变化的反映,又为这种变化提供了解释。
这些上市公司很多都进行了配股和增发,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向外商转让了一些具有特许经营权的收费型项目的部分股权,股权融资和民营化已经成为公用事业的重要融资方式。在目前按平均水平(成都地区的水价)定价的情况下,盈利颇丰。
公用事业即使实现了民营化,但终究与竞争性部门不完全相同,如果说后者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前者就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因而政府对民营公用事业的管理不仅是需要的,而且与对竞争性部门的管理不完全相同。这里举一个例子,四川邛崃县原自来水厂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管理混乱,跑冒滴漏,生产的自来水满足不了县城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求,而政府的补贴却不断增加,在实在背不动的情况下,不得不民营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既然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还不可能依靠正规规则进行管理和运营,还要利用各种管理承诺机制,那么,如何使这种管理承诺机制有效地运行,就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讨论的重要问题。一般而论,政府经营一不为利,二不能与民争利,与此相反,私人经营则必须盈利。
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企图完全依靠正规的法规管理是不现实的,甚至是无效率的,而利用各种管理承诺机制也许是利大于弊。5.用事业民营化的融资问题 公用事业的融资问题是公用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一个讨论不多的问题。比如,出租汽车的数量过多,就会形成拥护和造成污染,其他方面也有类似的问题,但具体情况有所不同。1),私人投资者和贷款人参与并取得公用事业产权,实施公用事业私人经营,最好能够通过一个公开的竞争过程。
虽然一些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的公用企业取得了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权利,而民营化的公用事业公司至今尚未得到这样的机会。3),在中国目前的行政系统和官僚体系中,如果下级政府的公用事业民营化行为能够得到上级政府和官员的肯定和赞赏,那将是一件有利的好事情。
2),政府与私人投资者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公用事业民营化合同,合同应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明确规定,对违约风险、赔偿责任和处罚办法等也要有仔细的规定,特别要写明合同不受政府换届,官员调任的影响,继任者有责任保证合同完整执行。全部经济理论及其政策实践都是在这二者之间摇来摆去。
因为,该公司的实际出资人是上海市政府,其78.5亿元注册资本来源于市财政拨款,而对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市政府将给予资本金拨款、税收减免、财政贴息、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和轨道交通票价调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也是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最大障碍。与此同时,在很多国家,由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由公共部门垄断性供给的效果不好,服务差,成本高。2002年深沪两市以供水、供热、供气、供电污水处理和环境保护等为主营业务公用事业上市公司有51家,平均每股收益0.25元、每股净资产3.24元、净资产收益率8.10%、每股资本公积金1.62元、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0.52元,主要经营指标大大高于深沪两市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到了近代,随着政府能力的增强和城市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专门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公用事业,只是到了战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才成为公共垄断企业的专有领域,并形成了自然垄断理论和政府管制理论。于是形成了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潮流。
据我的记忆,解放前和解放初,西安市的甜水井还是私人经营的。以此为突破口,来打破现行只允许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发债的体制限制,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政府成为邮电通信、电力供应、公共交通、上下水务等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一些计划经济国家,如果说在竞争性部门,私人企业还留有一个小小的尾巴,那么,在公用事业领域,私人部门已被完全消灭和排挤出去。因此,管理承诺机制如果能够取得上级政府和财政作为第三方担保,就会保证民营化的顺利实施。
因为,除了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优惠和担保以外,民营公用企业可以用其现有的资产进行担保。政府体制和公营体制不能适应它的发展和经营,既限制了企业和职工盈利的积极性,同时又没有承担经营后果的相应约束,盈利了个人并不能多得,亏损了反正有政府补贴。
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和退出的实施,公用事业民营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公用事业民营化既是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市场化深入的一种表现。二是原有公用企业的设施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设备老化,管网失修,急待更新改造,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私人部门进入公用事业的增加,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的弊端日益暴露,成本高、效率低、亏损大、服务差,公用事业部门的情况更差,不仅无力改造和更新,反而成为地方政府和地方财政的巨大包袱。然而,法规的制定既要考虑技术和组织的变化,又要考虑政府机构的能力。
公用事业不仅盈利稳定,而且市场广阔,目前绝大多数都是政府体制和公营方式,同时又处于不死不活、半死不活的经营状态。我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也不知道何人能够提供这方面的数据。
1.公用事业民营化是一个世界潮流 在人类的历史上,私人和社区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生产供给是很久远的事情,教育最早是由私人(如私塾)和教会创办的,医疗是由江湖郎中和社区医生提供的,交通和水务也是由私人经营或社区自理的。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有两个行业的发展前景是诱人的,盈利是丰厚的。
而机构能力弱的国家通常采取对公用事业私人投资者的管理承诺机制,如,在上世纪50年代,牙买加最大电信业的运营是依据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条款具体明了、许可期限达40年的合同规定。不仅如此,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的推进,对公用事业的需求还会扩大,其规模还会不断扩张,其水平也会进一步提高。
其实,存量和流量是密切相关和相互转换的,民营化的这两个方面和两种契机既可以有先有后,单独发生和单独作用,也可以同时发生和共同作用,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推动的。实际上起到了鼓励公用事业上市公司粗放投资和粗放经营的作用。4),政府对公用事业民营化的管理,除了一般的法规管理以外,通常有数量管制和租价管制。民营化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从参股经营到全部受让,以及BOT等。
实际上是政府为其融资进行担保。至于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融资问题,迄今为止,尚未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管理的办法通常是拍卖特许经营权,其关键在于公开、透明和无歧视。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公用事业的政府所有和政府经营,公用事业的资金来源全部来自财政,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财政投资的比重不断下降,目前已经下降到60%左右,市场融资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出来。
根据各国的经验教训,世行的报告告诫人们,不要在机构薄弱的地方轻率地建立机构能力密集型的法规体系,最好是把用正规规则调控市场看作是其他措施的补充,或者是一种最终的手段。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减轻财政负担,改善城市功能,于是,开始了公用事业存量部分的改革,从承包和租赁经营发展到完全民营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